
患兒,男,出生后2周,喂奶后呈噴射狀嘔吐,右上腹可捫及包塊。超聲所見:幽門管長軸切面顯示幽門管壁肥厚,呈均勻的中等偏低回聲,縱切形態(tài)類似女性子宮頸,幽門管腔明顯狹窄,呈狹長高回聲帶,幽門肌厚6mm,幽門直徑15mm,幽門管長22mm,局部管壁蠕動消失,幽門竇及胃體腔明顯擴張,壁蠕動增強。超聲提示: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。
出生不久的小寶寶吐奶,是很多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。殊不知,孩子吐奶并非都這么簡單……大部分新生兒都會出現(xiàn)溢奶或吐奶現(xiàn)象。
主要有生理和病理兩方面的原因:
生理性因素:包含寶寶的胃容量小,食管肌肉的張力低,食物很容易吐出;喂養(yǎng)姿勢不對,喂奶過快,過早添加輔食等也是造成新生兒吐奶嚴重的原因。
病理性因素:包含感冒、細菌感染、便秘、幽門狹窄、食管閉鎖、腸閉鎖、腸旋轉不良、先天性巨結腸等,都會造成寶寶異常吐奶。外科最常見的病理性因素為“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”。
下面,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種疾病......

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,是由于幽門環(huán)肌肥厚、增生,使幽門管腔狹窄而引起的機械性梗阻,是新生兒外科的常見病,也是導致新生兒嘔吐的常見原因之一。本病好發(fā)于嬰兒,國內發(fā)病率約為0.01%-0.03%,占消化道畸形前三位,男女比例為5:1。

是本病的主要癥狀,通常于出生第2~3周出現(xiàn),噴射性,進行性加重,多發(fā)生在吃奶后10~30分鐘。
70%患兒可在右上腹部摸橄欖樣腫塊,表面光滑,可以移動,90%患兒上腹部會出現(xiàn)從左到右移動的蠕動波。
長期頻繁嘔吐,容易導致脫水,體重不增或減輕,嚴重者可引起堿中毒。
貧血、黃疸(2%~3%患兒會出現(xiàn)鞏膜、皮膚的黃染,通常在幽門梗阻解除后3~5日消退)。

該疾病致病原因目前仍未完全清楚,一般認為與遺傳因素、胃腸激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紊亂、先天性幽門肌層發(fā)育異常等因素相關。如父母發(fā)現(xiàn)孩子頻繁嘔吐,應及早帶孩子到醫(yī)院就診,避免延誤診治!

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:X線鋇餐透視和超聲檢查,因X線檢查不僅具有放射性損害,且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,更不能顯示幽門管結構及肌層厚度測量等存在很多局限性。相比之下高頻超聲可以顯示幽門管結構,幽門肌增生的程度,以及胃內容物的潴留,胃蠕動情況,可以準確測量幽門肌厚度、幽門管的長度和直徑,比X線更直觀、安全,可鑒別嘔吐原因,已成為該疾病的首選檢查。

超聲診斷標準:幽門肌層厚度≥4mm,幽門管長徑≥16mm,幽門直徑≥14mm,幽門管腔內徑≤2mm。進食狀態(tài)下胃內容物明顯潴留,進食后胃部蠕動增強,可見逆蠕動,胃內容物通過幽門管困難。
超聲檢查注意事項:
■ 嚴格進食2-4h。
■ 檢查時間安排在早上,避免嬰兒因長時間未進食哭鬧而吸入過多氣體,致幽門顯示困難。
■ 檢查體位先平躺后右側臥位。
■ 觀察內容物通過幽門管情況時可飲水而不是飲奶,因水的排空更快,且能提供更好的聲窗觀察。
■ 遇到疑似CHPS時,需耐心觀察幽門管的動態(tài)蠕動。
■ 進行幽門肌測量時,使用高頻探頭,測量更準確。

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一經確診,原則上應盡早手術,手術方式有以下幾種:開腹幽門肌切開術、腹腔鏡下幽門肌切開術、經胃鏡幽門肌切開術、經口內鏡黏膜下幽門肌切開術。采用幽門肌切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,療程短,效果好。術前須經過24-48小時的準備,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,補充鉀鹽。營養(yǎng)不良者給予靜脈營養(yǎng),改善全身情況。
超聲診斷科·急診超聲診斷室簡介
濮陽市人民醫(yī)院超聲診斷科現(xiàn)有醫(yī)師53人,其中主任醫(yī)師1人、副主任醫(yī)師9人、主治醫(yī)師27人,研究生導師1人、醫(yī)學碩士22人,共分有4個檢查組,配有高端彩色超聲診斷儀近50臺,搭載超聲影像智能輔助診斷系統(tǒng)(AI診斷系統(tǒng)),年均開展超聲檢查40萬余人次,開展超聲介入、造影及消融手術近3000臺。
急診超聲診斷室承擔著全院24小時急危重癥患者超聲診斷及介入治療的工作(危重癥患者在床旁進行超聲引導下膿腫、積液穿刺引流、占位活檢、膽囊穿刺置管引流、腎造瘺、囊腫硬化等),同時致力于兒科及其它超聲診療技術研究探索。目前已常規(guī)開展兒科腹部及胃腸超聲、小兒肺部超聲、小兒顱腦超聲、嬰幼兒髖關節(jié)篩查和肌骨超聲等。
咨詢電話:0393-6162834
供稿:高麗麗
編輯:宣傳科
(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)

-END-